本世纪三十年代,“当代”这个概念常被写为“摩登”,比如有田汉编剧、阮玲玉主演的左翼电影《三个摩登女性》;后来把好莱坞的卓别林拍的讽刺资本主义大工业把人变成机械木偶的电影,也译作《摩登时代》;当然可举出的例子还很多,总之,“摩登”这种从英文音译的称谓,在阅读联想上似乎有一种较为浓酽的“现场感”、“新奇感”。近些年来,“摩登”的说法不怎么流行了,可是,又出现了“当代”与“现代”概念上的微妙差别。本来,无论是从汉语本身的字面意思,还是按英文音译为“摩登”,“当代”与“现代”是完全可以划等号的。“现在”“当前”,本是一个意思嘛。我们说要实现“现代化”,当然不是指要让现实退回到50年前,而是指要让我们与整个世界发展的程度与速度等同于“最当前”。可是,微妙的差别偏偏出现在许多文学史家那里,他们使用“现代文学”和“现代作家”,来称谓1949年前出现的作品和作家;而凡1949年以后的作品以及从那以后走上文坛的作家,他们又都统称为“当代文学”和“当代作家”,在他们的眼中笔下,“当代”和“现代”起码有半个世纪的距离。
现在我们要问,如果来检阅中国当代文学,是否一定要远远地从50年前算起?又要问,如果我们议论眼下二十世纪最后十多年的文学,为什么不可以说,我们面对的就是中国的现代文学?
这部由唐达君女士主编并创意的《中国当代文学摩登系列丛书》,正是把“当代”和“现代”归并于了“摩登”。我们又都知道,“摩登”这个词儿后来又派生出了“时髦”“时兴”与“新潮”“新颖”一类的意思,具体来说,它一般不是指50年前或者30年前的事物状态,而是指顶多十来年,甚或简直就是指近来的事物面貌。
基于上述认识,很自然地,这套选本在中篇小说六卷和短篇小说六卷里,所选的,大体都是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健将们,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群的,鲜活生猛的力作。相信这样的选法,能给读者诸君一个中国文学近来发展的更线条清晰也更斑澜多彩、摇曳多姿的印象,更有“现场感”也更有“新奇感”;同时,这恐怕也对致力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轨迹的人士,提供了更切实更方便的资料。
一个民族文学的发展,像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套丛书的编者虽然着眼于“摩登”,却丝毫没有想抹煞或扯断这个链条的用意。他们深深地意识到,如今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五、六十年代,特别是七十年代才出生的作家们,即使是高喊着“断裂”的顽童,其实,也不可能不在有意无意中,吮吸到前一个链环中的、那些作家作品的营养,为郑重地反映出这种或显或隐的承接关系,这套丛书的编者刻意在六卷杂文和六卷散文中,收录了不少出生于本世纪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知名作家的精品美文。在四卷诗歌中,这种链环相接,环环提升的发展轨迹,可能更加激动人心。中国文学更新的一环,正跨越着世纪之门,朝一个更新的时空延伸。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多少传递出那新链环即将耀眼闪现的铿锵之声。